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胃束帶摺疊手術 (下)




腹腔鏡紮胃手術的優點



  • 還原性高:由於紮胃手術只是以針線縫合胃部,不會如縮胃手術般切走胃部,故此可隨時按患者需要而拆走針線,還原胃部原狀。
  • 風險低:此微創手術風險低、傷口小,且復原快,避免如縮胃手術般,有機會出現傷口流血及胃部穿洞等併發症。
  • 有效減少食量:相較胃束帶手術,紮胃手術較明顯能減輕體重,加上在不用切走部分胃臟的情況下,可同樣達至縮胃手術的效果,有效減少食量。


腹腔鏡紮胃手術的風險 / 缺點


  • 部分患者在術後可能會出現嘔吐或噁心,惟隨著減慢進食速度,情況會慢慢改善。
  • 患者在術後可能會出現體重反彈,因為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胃部頂端,並沒有被切走,故此未能有效減少患者的食欲。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胃束帶摺疊手術 (上)





想縮小胃部又怕切胃?若過重患者不想切走部分胃臟,屬限制式的微創腹腔鏡紮胃手術可能符合他們的需要。醫生將胃摺疊後,利用針線縫合,此舉既可達至縮胃手 術般減少食量,減重效果亦比胃束帶手術明顯,又不用切走部分胃臟。不過,此微創手術的缺點是體重較易反彈,由於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胃部頂端沒有被割走, 未能有效減少患者食欲。此外醫生會附加進行胃束帶手術,加強限制食量效果。






腹腔鏡紮胃手術過程
此微創手術適合體重指數(BMI)在40以下人士進行,在術前兩星期,患者宜進食流質食物,直至術前一天,要全面禁食。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然後 在其腹部切開4至5個小切口,每個切口直徑約1至2厘米。醫生會透過小切口伸入腹腔鏡,把胃部摺合起來後,再以針線縫合,固定位置。

整個手術過程約過多小時,留院約3至4天,術後即日便可下床。完成手術後,患者於首兩星期只可進食流質食物,隨後可進食粥類食品,直至1個月後,即可回復 正常飲食。患者在術後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以及養成做運動的習慣,否則食量很可能隨時間而再度增加,令體重出現反彈。如有需要,醫生亦可能會為患者附加進行 胃束帶手術,此手術亦同屬微創手術,透過腹腔鏡將胃束帶挾住胃部頂端。在雙管齊下,有效減少重量,達至減重目的。

(續...)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控制糖尿病 64%患者減重手術後毋需再靠藥物

港人工作繁忙,愛食無定時或暴飲暴食,加上運動不足,隨時增加中央肥胖,甚至罹患代謝綜合症風險。有中大專家表示,代謝綜合症患者死亡風險比常人高,要靠藥物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控制病情。若無效便要做減重手術,包括要切除部分胃部的縮胃或胃繞道手術,改善病情。研究顯示64%病人接受減重手術,5年後可毋須靠藥物控制糖尿病。


有中央肥胖即包括男性腰圍多於90厘米(36吋)、女性腰圍多於80厘米(32吋);並同時患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脂或「好膽固醇」太低,上述其中兩種,便屬於「代謝綜合症」患者(見表)。因為擁有較多高風險的致病因素,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比常人高出50%,包括冠心病、中風。

中大外科學系教授吳國偉解釋,中央肥胖的脂肪組織,會釋出肥胖因子,影響胰島素的正常運作,令血糖水平不穩定,故肥人較易有糖尿病。

代謝綜合症患者,一般會經治療藥物,配合低脂飲食包括少油、少鹽和少糖;以及運動習慣,三管齊下控制病情,若無效便要靠手術治療。隨着肥胖問題加劇,患代謝綜合症人士也會增加。海外研究曾估計臨床上超過一半病人未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情,要考慮其他治療方法,當中包括手術。

中大代謝及減重外科綜合診所,接獲的代謝綜合症求診新症由2012年81宗,增至去年115宗。近年每年進行介乎30至50宗減重手術,包括縮胃或胃繞道手術。

吳國偉指出,縮胃手術是經腹腔鏡切走病人80%胃部,限制其食量,藉此令體重回落。病人術後的胰島素分泌會明顯改善,回復正常功能,有助改善糖尿病病情。胃繞道手術同樣是腹腔鏡手術,切走病人80%胃部,並把小腸中段駁至胃部,以減少進食量及小腸的營養吸收,有助控制肥胖問題,同時改善腸道內分泌功能,使血糖受控。

兩種手術風險包括肥胖病人接受麻醉時的心肺併發症、傷口感染等。病人過往曾做複雜的腹腔手術,未必適合做減重手術。有嚴重精神病、有濫藥酗酒習慣也不宜。

他指出,中大減重手術研究分析2006至2014年間、65名曾進行縮胃手術的代謝綜合症病人,平均37.9歲。其中17人符合5年追蹤期,當中64%、即11人的糖尿病已痊癒,毋須服用糖尿藥或注射胰島素。沒有人因手術死亡。

海外研究發現,胃繞道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成功率可超過70%。中大正研究使用改良版的胃繞道手術,包括先切走部分胃部,再將十二指腸接駁小腸進行繞道,可減少食量和腸道吸收,進一步改善病情。

市民要預防代謝綜合症(見表),須從小預防肥胖,保持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勤運動。孕婦也要避免過度進食或產後過量進補。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減重手術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痴肥一直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及整體死亡率的風險因素之一。醫學界普遍認為減重能減輕患者患上以上疾病的風險。不過,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實質證據 證明以上理論。因此,瑞典一間大學進行了一項瑞典肥胖專案(SOS),研究減重手術對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的影響 。

瑞典肥胖專案(SOS)是一項持續、非隨機、前膽性的研究。研究招募了4047名痴肥患者,當中2010人加入手術組,接受減重手術,其餘2037人接受傳統治療(對照組)。研究中採用了三種手術,包括腹腔鏡束胃帶、腹腔鏡縮胃及胃繞道手術。



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最近期的SOS數據顯示,十八年的跟進研究中,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因,分別有49名對照組及28名手術組的參加者因此死亡。心肌梗塞、捽死及中風是研究中最常見的死因。研究證明減重手術能有效減低致命心血管疾病、整體心血管疾病、總心臟病發率及中風的風險。





長遠死亡率

一項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收集了9949名曾1984-2002期間接受減重手術的嚴重痴肥的患者(BMI ≥ 35)的資料,計算長遠死亡率。患者的平均患病期為7.1年。研究發現接受過手術的患者,經調整後的整體死亡率,比對照組明顯低40%。另外,同樣的情況 亦出現於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個別原因死亡率,比率分別是56%、92%及60%。
證據顯示減重手術能有效減低長遠死亡率,特別是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





生活質素

在一項社區調查中,148名接受過胃繞道術的患者與88名未接受過減重手術的患者互相比較。調查維持了四年,包含三種測量方法,包括單項整體生活質 素(Linear Analogue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LASA),長遠生活質素(Short-form 12) 及活動能力 (Goldman’s Specific Activity Scale)。
調查結果顯示減重手術能長遠改善嚴重痴肥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活動能力,特別是成功減去大部份體重的患者。此外,這些患者較大機會患上抑鬱,減重手術有助他們改善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減重方法 - 代餐減重, 代餐減肥

減重方法 - 代餐減重, 代餐減肥

代餐減重




代餐,就其字義為取代部分正餐的食物。代餐食品具有高纖維、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特性。因此,利用代餐可以更嚴格正確的控制食量和熱量,一般人一餐熱量攝取約600
900大卡,而利用代餐者,可以依建議將熱量正確的控制在200大卡左右,熱量攝取小於需要量,體重當然就減輕了。


代餐的應用

  • 它的熱量固定且熱量極低,使用相當便利,讓您減少食物誘惑及計算熱量的麻煩。
  • 利用代餐減肥的人,明顯的比一般只靠飲食控制者來得佳。對於一時間無法清楚了解食物代換技巧的人、年紀較大或外食頻率高者,代餐減肥法是為不錯的選擇。
  • 代餐減肥的方法,配合度佳者,一個月平均有34公斤以上的成績。
  • 臨床上,對於想要積極減重者,三餐中可以代餐來取代二餐,至於該取代那二餐,可依自己的方便性來決定,在逐步達到目標或做體重維持期時,可改為每日取代一餐,再漸漸將代餐換成一般飲食。
  • 在這段減重期間,一定要了解自己發胖的原因,並且針對問題做改善,另外也要慢慢學會食物的代換技巧,才不會復胖。



適用代餐之使用者


  • 肥胖 (BMI27)
  • 僅過重 (27BMI24) 但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及心血管等代謝性合併症。
  • 減重手術後因飲食狀況不佳而體重停滯者。





參考資料: http://www.antifat.tv/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新陳代謝綜合症 (MES) - 新陳代謝綜合症成因



甚麼是新陳代謝綜合症?

國際糖尿聯會(IDF)把新陳代謝綜合症定義為一組有機會引致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空肚血糖偏高(>/= 5.6 mmol/L)、中央肥胖、高血膽固醇(HDL /= 1.7mmol/L)及高血壓(>/= 130/85) 。 [1]

中央肥胖普遍的定義是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已被證實會引致其他徵狀。據估計,全球大約有四分一人口患有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出現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會比平常人高大約兩至三倍。
此外,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比正常人患上二型糖尿病的機會高出五倍。現時全球有230百萬名確診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已發展國家的頭五號殺手疾病之一。愈來愈多人同時擁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確診數字急速上升的主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成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的實際成因尚有待科學家研究。不過,現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胰島素抗性及中央肥胖是導致新陳代謝綜合症的主要原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治療

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量、調節飲食及藥物均是常見而有效的調節體重方法,適用於輕微超重的患者。不過,這些方法對嚴重疾肥的患者(BMI超過 30)未必有效。反之,減重手術能有效控制嚴重痴肥患者的體重,而且效果持久,因此愈來愈受西方國家歡迎,近年亦被引進到亞洲國家。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