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中央肥胖與腰圍




BMI雖被廣泛用於衡量肥胖程度,但未能有效反映身體的脂肪分佈。中央肥胖(俗稱「大肚腩」),即腹部積聚過量脂肪,與整體脂肪過多的致病風險同樣高。研究指出腰圍可反映腹部脂肪積存的程度,從而評估個人的患病風險。

對於一般亞洲成年人而言,如果你的腰圍尺吋相等於或超出以下水平,你將被界定為中央肥胖。

男性: 腰圍 90厘米或以上
女性: 腰圍 80厘米或以上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200磅糖尿漢「縮胃」 體重減兩成

過胖可增加心血管等疾病風險。42歲的阿豪30多歲時已確診糖尿病,以往愛喝啤酒,進食又不戒口,體重高峰時達230多磅,多年來試過食藥減肥,但體重反彈。約兩年前,他接受醫生建議,在瑪麗醫院做「縮胃」手術,減少食量及多做運動,術後18個月體重由218磅大減兩成至180磅,亦毋須再服糖尿藥。

改善胰島素分泌 可停糖尿藥


瑪麗醫院食管腸胃外科顧問醫生唐琼雄說,若病人體重指標(BMI)超過37.5便有需要做手術,若BMI已達32.5至37.5,且服用藥物或改變生活習慣都難以控制血糖,或需考慮接受代謝手術,例如「縮胃」,即是將胃部的「大彎」切除,將胃體積減少七成,一般病人術後多餘體重可減少六成至七成,但亦有一成至三成人體重其後會反彈,死亡率為千分之一。

瑪麗50人輪候 需等一年


唐解釋,縮胃手術可改變病人腸道荷爾蒙,令病人胃口減。至於為何病人毋須再吃糖尿藥,原因之一是病人縮胃後食物較快到達小腸,胰島細胞會接收到信號分泌胰島素,改善飯後的血糖控制。該院現有40至50名病人輪候做代謝手術,一般要輪候一年。

該院營養部經理余敏慧說,病人術後兩周需吃流質食物,其後可食粥、蒸蛋等較軟身食物,術後4個月可進食固體食物。她又說,病人體重減少一成後,減重或會停滯不前,但調整餐單及增加帶氧運動便可突破。另病人術後4至5個月可能脫髮,補充營養後可改善。

從事物流工作的阿豪約兩年前在瑪麗醫院做「縮胃」手術。他說自己以往一餐要吃兩碗飯,每周與朋友聚會時可飲2至3次啤酒,每次3公升,術後努力改變生活習慣,每周兩三天做運動,包括打泰拳、打波,又會選較低糖食物和減少喝啤酒,體重由術前99公斤(218磅),減至術後18個月的82公斤(180磅),BMI亦由32.7減至27。他笑言現已不用服血壓藥及糖尿藥,睡眠質素亦獲改善。唐琼雄稱,病人飲酒會增加胰腺負荷,影響血糖控制;余敏慧亦提醒,啤酒的卡路里高。












參考資料:https://news2.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323/s00002/149020559714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代謝症肥人縮胃 減重治糖尿

 


黃頌德表示,腹腔鏡縮胃手術可助大部分代謝綜合症患者減重

本港逾三分一人有超重或肥胖問題,大部分同時有代謝綜合症,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有醫生建議,有上述問題、BMI體重指數又達27.5以上的人做縮胃手術,有助減重外,甚至可根治糖尿病。
聖德勒撒醫院外科顧問醫生黃頌德指,去年有研究發現近三成港人患代謝綜合症,較1990年增逾兩倍,該症主因包括超重、肥胖、缺乏活動及遺傳等,病人患糖尿病風險較普通體重人士高五倍,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亦較一般人高三倍。
 
他表示,不少患者因未能控制食慾,或因肥胖難以運動減重,建議他們選擇微創減重手術,其中最常見為腹腔鏡縮胃手術,能令患者提早感到飽肚及減低胃口,且手術死亡率及併發症風險較低,適合1864歲以上、胃部無特別疾病、無精神問題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值27.5以上人士;如同時患糖尿病,在確診三年內接受手術,更能大增根治糖尿病機會,在私家醫院一般收費約10萬元。

食減肥藥 愈減愈肥
40多歲的許小姐多年前會考時因壓力大,暴飲暴食令體重增至160多磅,其後20年嘗試坊間流傳的「食肉減肥法」及服食「屙油丸」等減肥產品,豈料「愈減愈肥」,體重一度升至213磅,更確診糖尿病及高血壓。她2011年接受腹腔鏡縮胃手術,術後改變飲食習慣和積極運動,翌年減至約130磅,BMI值由35下跌至正常指數22,現毋須再服糖尿病藥,高血壓問題
亦有改善。


3大類 減重手術
本港主要有三種減重手術協助有需要患者,分別是胃束帶手術,即以腹腔鏡將胃束帶挾住胃部頂端以縮小胃部容量;縮胃手術則以腹腔鏡切走約三分二胃部;而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則針對已做縮胃手術仍無幫助的人,把部分小腸連接縮小後的胃部,減少腸道吸收。





















資料來源:  skypost.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