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個案分享: 腹腔鏡胃束帶手術

 劉女士, 38歲


我今年三十八歲,從事文職工作,我的減肥經歷與不少女士一樣,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服食中西藥減肥外,更曾嘗試各種減肥餐單,西柚餐、菜湯餐、食肉餐等,通通嘗遍,最初亦略見起色,體重有下降跡像,但並不持久,稍後體重又再回升。


直至零八年,我進行了腹腔鏡胃束帶微創手術,體重才能由原先逾二百二十磅,逐步減至目前約一百五十磅。由於體重下降,不會像以往般容易疲累,令我有足夠體力多帶子女到戶外作親子活動。


坦白說,自幼我是饞嘴一族,身形偏肥,飲食從沒有節制,多肉少菜,並有吃宵夜的習慣。而在食量方面,亦十分驚人,可以在一餐內連吃兩碗白飯兼一磅雞翼;吃火鍋時,更會獨自吃一碟肥牛。「唔食呢塊雞皮,又唔會瘦咗嘅!」就是這種「信念」,常令我肆無忌憚進食,身上脂肪亦愈積愈多。

 

甲狀腺出現問題,連續服藥四年
十年前,我的甲狀腺出現問題,連續服藥四年,加上沒有節制飲食,體重更激增六十磅。眼見身形暴漲,我曾嘗試做健身及參加美容院的修身療程,但體重很快又反彈。直至零六年,醫院合作進行有關胃水球及胃束帶等治療肥胖症的研究,由於過去嘗試不同減肥方法也失敗而回,當我知道此計劃後便立即參加,惟未幾發現懷孕,只有退出。而在懷孕及坐月期間,因為不斷進食,體重又再攀升超過二百二十磅。

 

經期不準及卵巢多囊症
肥胖除了限制買衫選擇外,亦影響健康。零八年,我因為經期不準及卵巢多囊症而向婦科醫生求診,當醫生獲悉我想做手術減肥,便轉介往黃頌德醫生求診,經檢查後,被安排進行胃束帶微創手術。黃醫生在我的腹部開了五個小孔,利用腹腔鏡將胃束帶伸入體內,挾住胃部頂端,限制胃部容量,減少食物吸收;手術後翌日,已經下床活動,並在三日後出院。手術後一個月內,我主要飲湯、粥水及牛奶等流質食物,隨後日子,已經可以如常進食,只需定時覆診。


雖然胃部被束帶紮住,但我並沒有特別感覺,只是初時對藏在腹部皮層,調教束帶鬆緊的控制器,有點不太習慣,但很快便適應。相反,初期最令我不習慣的是,一旦進食過快及過多,便會有作嘔的感覺,幸好改善飲食習慣後,情況已經改善;而隨著調教胃束帶的鬆緊,我的食量亦慢慢減少,過往吃兩碗白飯的我,只需吃半碗白飯、少量蔬菜及肉類,便足夠一餐份量;每月平均減掉兩至三磅。


手術後兩年,我再度懷孕。黃醫生把胃束帶放鬆,令我可以如常進食,不會影響胎兒吸收營養,直至待我生產後,才將束帶再度調緊,重新控制食量。其實,自成功減肥後,除了經期正常外,原先性格樂觀的我,亦變得更加主動,更常常進行戶外活動,帶子女行公園及游水,感到十分欣慰。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減重手術 VS 傳統藥物治療

另一項研究邀請了60位BMI超過35,患有二型糖尿,而且HbA1c 水平超過7%,並分成兩組,分別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及減重手術。研究中選用了兩種減重手術,一種是胃繞道術,另一種是膽胰分流術。研究以兩年內糖尿病病情控 制、空腹血糖少於5.6mmol/L及沒有服用藥物的HbA1c水平少於6.5%作指標。


兩年的跟進期內,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有較顯着的效果,血糖控制較只服用藥物的患者低,並有較好的病情控制,75%接受胃繞道術的患者及95%接受膽 胰分流術的患者糖尿病病情好轉(見圖二),比起只有一個能成功改善病情的藥物組別為好。另外,兩組治療對血糖控制均有功效,但手術治療的效果更佳。
 
[2] Mingrone G, et al. NEJM 2012; 366(17): 1577-1585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教育短片: 胃水球治療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教育短片: 胃束帶摺疊手術/胃束帶折疊手術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新陳代謝綜合症 (MES) - 新陳代謝綜合症成因



甚麼是新陳代謝綜合症?

國際糖尿聯會(IDF)把新陳代謝綜合症定義為一組有機會引致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空肚血糖偏高(>/= 5.6 mmol/L)、中央肥胖、高血膽固醇(HDL /= 1.7mmol/L)及高血壓(>/= 130/85) 。 [1]

中央肥胖普遍的定義是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已被證實會引致其他徵狀。據估計,全球大約有四分一人口患有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出現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會比平常人高大約兩至三倍。
此外,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比正常人患上二型糖尿病的機會高出五倍。現時全球有230百萬名確診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已發展國家的頭五號殺手疾病之一。愈來愈多人同時擁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確診數字急速上升的主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成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的實際成因尚有待科學家研究。不過,現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胰島素抗性及中央肥胖是導致新陳代謝綜合症的主要原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治療

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量、調節飲食及藥物均是常見而有效的調節體重方法,適用於輕微超重的患者。不過,這些方法對嚴重疾肥的患者(BMI超過 30)未必有效。反之,減重手術能有效控制嚴重痴肥患者的體重,而且效果持久,因此愈來愈受西方國家歡迎,近年亦被引進到亞洲國家。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肥胖與BMI

怎樣才算肥胖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肥胖已成為二十一世紀重要文明病!肥胖為健康之殺手,「腰圍越長、壽命越短」更是當紅的減重口號,過去對於肥胖有多種衡量標準,現在則以測定身體質量指數 (BMI)、腰圍及腰臀比為主流。以下對於你(妳)是否出現體重過重的問題,有五種評估方式︰

評估方式
測量
範圍
1.
腰圍測量
公分
男性90公分(過重)
女性80公分(過重)
2.
腰臀圍比測量
腰圍 ÷ 臀圍
男性90公分(過重)
女性80公分(過重)
3.
身體質量指數 (BMI)
體重(公斤)÷ 身高平方(公尺)
BMI18.5(體重過輕)
18.5BMI<24(正常範圍)
24BMI27(體重過重)
27BMI30(輕度肥胖)
30BMI35(中度肥胖)
35BMI40(重度肥胖)
40BMI50(病態性肥胖)
50BMI(超級肥胖)
4.
身體脂肪測量
身體脂肪儀器
男>25%(過重)
女>30%(過重)
5.
國人理想體重計算方法
男性:[身高(公分)80] × 0.7
女性:[身高(公分)70] × 0.6
大於20%(肥胖)
大於10–20%(體重過重)
介於±10%(正常範圍)
小於10–20%(體重過輕)



資料來源:   www.antifat.tv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減重手術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痴肥一直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及整體死亡率的風險因素之一。醫學界普遍認為減重能減輕患者患上以上疾病的風險。不過,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實質證據 證明以上理論。因此,瑞典一間大學進行了一項瑞典肥胖專案(SOS),研究減重手術對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的影響 。

瑞典肥胖專案(SOS)是一項持續、非隨機、前膽性的研究。研究招募了4047名痴肥患者,當中2010人加入手術組,接受減重手術,其餘2037人接受傳統治療(對照組)。研究中採用了三種手術,包括腹腔鏡束胃帶、腹腔鏡縮胃及胃繞道手術。


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最近期的SOS數據顯示,十八年的跟進研究中,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因,分別有49名對照組及28名手術組的參加者因此死亡。心肌梗塞、捽死及中風是研究中最常見的死因。研究證明減重手術能有效減低致命心血管疾病、整體心血管疾病、總心臟病發率及中風的風險。





長遠死亡率

一項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收集了9949名曾1984-2002期間接受減重手術的嚴重痴肥的患者(BMI ≥ 35)的資料,計算長遠死亡率。患者的平均患病期為7.1年。研究發現接受過手術的患者,經調整後的整體死亡率,比對照組明顯低40%。另外,同樣的情況 亦出現於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的個別原因死亡率,比率分別是56%、92%及60%。
證據顯示減重手術能有效減低長遠死亡率,特別是冠心病、糖尿病及癌症。





生活質素

在一項社區調查中,148名接受過胃繞道術的患者與88名未接受過減重手術的患者互相比較。調查維持了四年,包含三種測量方法,包括單項整體生活質 素(Linear Analogue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LASA),長遠生活質素(Short-form 12) 及活動能力 (Goldman’s Specific Activity Scale)。
調查結果顯示減重手術能長遠改善嚴重痴肥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活動能力,特別是成功減去大部份體重的患者。此外,這些患者較大機會患上抑鬱,減重手術有助他們改善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新陳代謝綜合症 (MES)



甚麼是新陳代謝綜合症?

國際糖尿聯會(IDF)把新陳代謝綜合症定義為一組有機會引致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空肚血糖偏高(>/= 5.6 mmol/L)、中央肥胖、高血膽固醇(HDL /= 1.7mmol/L)及高血壓(>/= 130/85) 。 

中央肥胖普遍的定義是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已被證實會引致其他徵狀。據估計,全球大約有四分一人口患有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出現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會比平常人高大約兩至三倍。
此外,新陳代謝綜合症患者比正常人患上二型糖尿病的機會高出五倍。現時全球有230百萬名確診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已發展國家的頭五號殺手疾病之一。愈來愈多人同時擁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確診數字急速上升的主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成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的實際成因尚有待科學家研究。不過,現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胰島素抗性及中央肥胖是導致新陳代謝綜合症的主要原因。


新陳代謝綜合症治療

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量、調節飲食及藥物均是常見而有效的調節體重方法,適用於輕微超重的患者。不過,這些方法對嚴重疾肥的患者(BMI超過 30)未必有效。反之,減重手術能有效控制嚴重痴肥患者的體重,而且效果持久,因此愈來愈受西方國家歡迎,近年亦被引進到亞洲國家。

 
 
 
 
 
參考資料: www.obesitysurgery.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